說起北宋詞人張先,大家一定都聽過「一樹梨花壓海棠」的典故。以八十歲之齡納十八歲少女為妾的風流韻事傳為千古談資。這裡我就不再詳述了。
不過張先的風流做派可謂古今皆知,時常派遣僕人為他物色美貌少女,蘇東坡的另一首詞就諷刺其尋花不斷的行為:「千回來繞百回看,蜂作婢。鶯為使。」!
不僅如此,在出席朋友的酒宴時,也經常「勾搭」朋友家的歌姬侍女。
譬如其一首詞《更漏子錦筵紅》,便是炫耀他成功「約」到一位小美眉的故事:「耳畔向人輕道:柳陰曲,是兒家,門前紅杏花」!不但成功約到,而且還主動邀約。可見我們的風流才子的魅力有多大了。不過他也有望穿湖水而不得的時候。
欲待曲終尋問取,人不見,數峰青。據《墨庄漫錄》載:東坡在杭州,一日與張先同游游西湖,見湖心有一彩舟漸近,中有一女風韻嫻雅,方鼓箏,二客競目送之。一曲未終,人翩然不見。公因作此長短句戲之。
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時,與當時已八十餘歲的忘年之交張先同游西湖,把酒吟詩。忽然看見湖心有一艘彩舟緩緩劃來,小舟之上有一少女風姿綽約,恬淡嫻雅。一首古箏曲哀婉動人,讓人心動不已。我們的張老才子更是春心大動。只可惜這次卻鎩羽而歸,一曲未了,佳人就飄然遠去。蘇軾看見朋友的窘態不僅沒安慰,還大笑不止。更是作了這首《江城子》戲謔了一番。
江城子
湖上與張先同賦,時聞彈箏
鳳凰山下雨初晴,水風清,晚霞明。
一朵芙蕖,開過尚盈盈。
何處飛來雙白鷺,如有意,慕娉婷。
忽聞江上弄哀箏,苦含情,遣誰聽!
煙斂雲收,依約是湘靈。
欲待曲終尋問取,人不見,數峰青。
古詩今譯鳳凰山下,細雨初晴,
湖光映襯著晚霞雲淡風清。
湖面上的一朵荷花玉立亭亭,
雖然開過,仍然美麗清凈。
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對白鷺,
有意來欣賞彈箏人的動人的歌聲,
在水面上特意留停。
忽然聽見江上的調子變得哀傷,
含著悲苦又怎麼忍心去聽。
雲彩為之收色,煙靄為之斂容,
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幽情。
一曲未了,她已經飄然而去,
只剩下靜靜地立在湖邊的數峰青青。
作品賞析這首詠箏詞題為《江城子·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》。是和張先的唱和之作。不過張先的詞作卻已不存。
上片寫湖上景,由雨後初晴的鳳凰山寫到湖上的清風、天邊的晚霞、盈盈的荷花、飛翔的白鷺,
描繪出一幅動人的杭州西湖風景圖;下片寫聞彈箏,先是寫箏聲哀婉,再轉寫彈箏佳人,化用「湘靈鼓瑟」典故,營造出了一種美妙卻凄迷的意境。
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,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。「一朵芙蕖」兩句緊接其後,既實寫水面荷花的嬌艷,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,不僅準確,而且極有情趣。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。接著更是以白鷺的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。
下片則重點寫音樂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,故曰「哀箏」,說出樂曲哀傷,誰能忍聽。
下句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,連大自然也為之感動:煙靄為之斂容,雲彩為之收色。
最後再總括一句,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傾訴自己的哀傷。用娥皇、女英之典故,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,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,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。與此同時,又隱喻彈箏人堪比湘靈的美貌。
詞的最後,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,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湖邊,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山間水際。「
」人不見,數峰青「兩句,是化用唐代詩人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詩」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「,雖是化用卻自然、貼切而又不露痕迹。它不僅意象動人,而且結構上還暗承」依約是湘靈「一句,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。」數峰青「又回應詞的開頭」鳳凰山下雨初晴「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,真可謂言盡而味永。
除了一樹梨花壓海棠,蘇軾調侃張先的《江城子》才是意味無窮
說起北宋詞人張先,大家一定都聽過「一樹梨花壓海棠」的典故。以八十歲之齡納十八歲少女為妾的風流韻事傳為千古談資。這裡我就不再詳述了。
不過張先的風流做派可謂古今皆知,時常派遣僕人為他物色美貌少女,蘇東坡的另一首詞就諷刺其尋花不斷的行為:「千回來繞百回看,蜂作婢。鶯為使。」!
不僅如此,在出席朋友的酒宴時,也經常「勾搭」朋友家的歌姬侍女。
譬如其一首詞《更漏子錦筵紅》,便是炫耀他成功「約」到一位小美眉的故事:「耳畔向人輕道:柳陰曲,是兒家,門前紅杏花」!不但成功約到,而且還主動邀約。可見我們的風流才子的魅力有多大了。不過他也有望穿湖水而不得的時候。
欲待曲終尋問取,人不見,數峰青。
據《墨庄漫錄》載:東坡在杭州,一日與張先同游游西湖,見湖心有一彩舟漸近,中有一女風韻嫻雅,方鼓箏,二客競目送之。一曲未終,人翩然不見。公因作此長短句戲之。
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時,與當時已八十餘歲的忘年之交張先同游西湖,把酒吟詩。忽然看見湖心有一艘彩舟緩緩劃來,小舟之上有一少女風姿綽約,恬淡嫻雅。一首古箏曲哀婉動人,讓人心動不已。我們的張老才子更是春心大動。只可惜這次卻鎩羽而歸,一曲未了,佳人就飄然遠去。蘇軾看見朋友的窘態不僅沒安慰,還大笑不止。更是作了這首《江城子》戲謔了一番。
江城子
湖上與張先同賦,時聞彈箏
鳳凰山下雨初晴,水風清,晚霞明。
一朵芙蕖,開過尚盈盈。
何處飛來雙白鷺,如有意,慕娉婷。
忽聞江上弄哀箏,苦含情,遣誰聽!
煙斂雲收,依約是湘靈。
欲待曲終尋問取,人不見,數峰青。
古詩今譯
鳳凰山下,細雨初晴,
湖光映襯著晚霞雲淡風清。
湖面上的一朵荷花玉立亭亭,
雖然開過,仍然美麗清凈。
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對白鷺,
有意來欣賞彈箏人的動人的歌聲,
在水面上特意留停。
忽然聽見江上的調子變得哀傷,
含著悲苦又怎麼忍心去聽。
雲彩為之收色,煙靄為之斂容,
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幽情。
一曲未了,她已經飄然而去,
只剩下靜靜地立在湖邊的數峰青青。
作品賞析
這首詠箏詞題為《江城子·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》。是和張先的唱和之作。不過張先的詞作卻已不存。
上片寫湖上景,由雨後初晴的鳳凰山寫到湖上的清風、天邊的晚霞、盈盈的荷花、飛翔的白鷺,
描繪出一幅動人的杭州西湖風景圖;下片寫聞彈箏,先是寫箏聲哀婉,再轉寫彈箏佳人,化用「湘靈鼓瑟」典故,營造出了一種美妙卻凄迷的意境。
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,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。「一朵芙蕖」兩句緊接其後,既實寫水面荷花的嬌艷,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,不僅準確,而且極有情趣。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。接著更是以白鷺的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。
下片則重點寫音樂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,故曰「哀箏」,說出樂曲哀傷,誰能忍聽。
下句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,連大自然也為之感動:煙靄為之斂容,雲彩為之收色。
最後再總括一句,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傾訴自己的哀傷。用娥皇、女英之典故,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,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,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。與此同時,又隱喻彈箏人堪比湘靈的美貌。
詞的最後,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,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湖邊,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山間水際。「
」人不見,數峰青「兩句,是化用唐代詩人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詩」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「,雖是化用卻自然、貼切而又不露痕迹。它不僅意象動人,而且結構上還暗承」依約是湘靈「一句,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。」數峰青「又回應詞的開頭」鳳凰山下雨初晴「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,真可謂言盡而味永。